跻身组织的前30%关键人才

 

文章出处:本文收录于《打造将才基因》/ 作者:《Cheers》杂志总编辑卢智芳

 

  从小就喜欢深思的杜书伍,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转动思考,成为企业家之后,这更成为他带领团队向前走的管理方式。「我认为领导就是要『观念领导』,」杜书伍说。为此,2000年之后,他干脆当起「老师」,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召集干部「上课」。随着联强国际规模不断扩张,杜书伍再进一步把上课内容写成文章,让全体员工都能了解他的思维。
 
  大老板为文创作,想必离不开严肃与教条的成分吧?一点也不。这系列后来以「联强EMBA」为名,随电子报发送的短文,因为谈的是工作中人人会碰到的课题,角度深入浅出,以小窥大,不仅内部干部受用,连收到的外界客户、经销商、合作伙伴都深觉有收获,无形中为杜书伍养出一批忠实阅读的「粉丝」。
 
  大方分享自己的心得,杜书伍笑着说,希望透过文字带来影响,说不定就此改变某个人的职涯,或让某家企业从此降低基层运作的成本。「公开这些是带点理想性,」他说。
 
问:你对自己的职涯一直都有清楚的想法,是不是少年养成的过程带给你一些影响?
 
答:我觉得有两个因素,第一,是种稳定的力量。我的家庭教育一直教我要踏实,假如没有这个,人就会浮躁,风一吹就会摇来摇去。第二,我成长的年代,是台湾非常期望走向富裕的年代,对自己有希望成功的强烈企图心。有了这种企图心,就会去动脑,想要突破。但有了先前稳定的力量搭配,我不会躁进,或一看到旁边的机会,就方向摇摆。
 
问:父母亲怎么教育你这种态度?有特别的方式吗?
 
答:这些认知有的是来自父母正面的言教,但也有来自负面的;好的可以学,坏的记取教训。像我母亲是正面教材,我父亲的中年危机,则算是负面教材,他本来教书教得很好,收入也很高,但后来他想当校长,就从教育界退休,参加别人的办学,最后却没有成功。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,当我要做重大决定时,我会很审慎,会陷入长考。多思考,就会把范畴拉大,把考虑的时间拉长。长考也是另一种稳定的力量。
 
问:你的职涯中,哪些是你需要长考的时刻?
 
答:我出来工作大概快四年时,有人用双倍的薪水来挖角。我那时候负责英特尔的微处理器的推广,他做电子打卡钟,当时我的薪水两万出头一点,他用五万挖我,那时候,这笔钱很大很大。因为他的产品要外销,他还对我说:「我就给你五十万,你跟我去国外跑。」我想,天底下从来不会有好康的事掉下来,这个人出手这么大气,代表他的行事作风不踏实。这笔钱我能拿六个月还是一年?所以最后我就没有去。
 
  另外一次,是我大四时在补校教高三数学,服完兵役回来后,校长又来找我,要我晚上再去兼课。我约略算一下,去教书至少一个月有四千五,当时我的薪水差不多是七千块,等于是兼一份差,薪水增加六成,但我还是拒绝了。因为老师领的是钟点费,薪水虽然不错,但增幅有限,又不是我的主业。相反的,我专注投入公司的工作,薪水可能会成长很快,所以我拒绝了,决定专注做我的本业。
 
问:很多人面对机会难以拒绝的理由,是认为它稍纵即逝,你不担心这一点?
  
答:没有实力,机会都不是你的。机会其实随时都有。我用公交车来譬喻,尽早让自己站上公车站牌,机会来你就上得去。但有时候你站在那里,机会还没来,你也要耐心等。
 
  我在学校时就经常思考自己的未来,我知道我学的是Computer Science(微电子),但我希望未来走管理职、业务职,所以大学时代除了本科之外,我还去修了很多管理课程,为未来作准备。
 
  进入职场后,第一个职务是担任研发工程师,原本我为自己设定花两年时间熟练技术实务,之后再转调业务,但我做了九个月,就被公司要求转调业务,因为觉得我在技术的磨炼还不够,所以当时陷入另一个长考。不过,一方面是配合公司需要,另方面,我想到只要肯花时间,做业务时还是可兼顾研究产品、累积技术含量,这样不也更会卖。所以我转换职务时,白天跑业务,晚上K书作研发,两个兼具。这段过程也让我思考,怎样让两件冲突的事情协调,能够一鱼双吃。
 
问:像个人生活,娱乐这些面向,都不在你的考虑内?
 
答:(笑)我出社会前面十年,只看过一、两部电影。
 
问:你从什么阶段开始真正让自己从「部属」的思维,提升到「管理者」的思维?
 
答:在学校时,我就常思考自己的未来出路,因为不是狭隘地读书,想的时间也比较长远,所以习惯以比较高的高度看事情。从学校建立这样的习惯后,这一辈子,我都是拉高高度来看事情。第二,我念了管理,自然而然就有管理的背景,让我后来在做主管的过程中很自然,没有任何门坎。
 
问:在管理端经常要面对人的问题,你都没有摸索或挫折的过程?
 
答:(大笑)多了。以我的职涯来说,可以分成几个阶段。我一九七六年出来工作,第一阶段大概到一九八五年。这个阶段都在打基础摸索。这九年时间,我cover的范畴很多,这段时间的挫折就很多。
 
  打个比方,我认为任何事都应该节俭。我刚开始做sales,感觉常常跑呀跑,没有结果,却要花钱,所以我出去都坐公交车,管理下属也是这样。但另外有个部门出去就直接招出租车,于是部门间,大家就会比较。我就对部属说,我们今天这样节省,红利会比较好。结果呢?并没有比较好。最后我拿我自己的红利出来分给大家,结果他们都不收,而且认为我这个主管有guts(胆识)。在这样的要求下,第二年,我们的红利的确就比较好。
 
问:你碰过最大的难题是什么?
 
答:最大的挫折就是部属被挖角。投注心力去带他们,后来他要离职。或是觉得某位女性同仁很不错,她却说:「抱歉,我要回家生小孩。」为了这个,我还写了好几篇文章,谈双薪家庭的重要,甚至上媒体谈怎样料理家事,教太太给先生一律穿白衬衫、买同样颜色的袜子,垃圾桶一次套好几个塑料袋,更换的时候才方便.......减轻女性同仁的负担。我甚至还教她们如何准备四菜一汤。
 
问:说到有员工想回家带小孩,你一路走来,都被强烈的危机意识跟企图心引导,你认为现代人对工作仍然需要这样吗?
 
答:关键在经济基础。这次金融危机就回过头来告诉大家:未来环境的变化是你没办法控制的。你有把握目前的经济条件一生无虞吗?每个人对经济安全的定义不一样,但长远来看,门坎还是蛮高的。就像谁会想到现在存款利息几乎等于零?
 
问:经过金融海啸,职场发生很大的变动,也颠覆很多人对生涯的想象。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?
 
答:回过头去看,我很高兴我很多想法是对的,这些现象,终究证明我的价值是对的。

 

  我本来就看金融业是「虚业」,不是「实业」,过度扩张的结果,本来就应该泡沫化。再看很多垮掉的百年老店,很多都是老大不堪,没有危机意识,长时间下来像是国营事业,怎么经得起环境变化?
 
  虽然很多人失业,但我认为好的人从来没失业过。景气好,人员通常会宽编,企业只淘汰绩效最差的3%,但景气不好时,企业淘汰10%,这才是真正人力精实的编制。所以如果你在这最后的10%中,平常没事,但是就像人家说:「退潮时,才知道谁没穿裤子」,碰到考验,谁没穿裤子就看得到了。
 
  组织中,70%都是基层员工,30%属于干部级;真正属于中级主管以上,比例可能只有3%。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砍最多的,是基层员工跟不好的干部;所以你希望自己永远都很安全的话,就要努力挤进组织的前30%。大家必须有危机意识,也要与对现实有正确的了解,让自己进入真正安全的范围;否则在不安全的范围中,当然会被砍。

 

  不过,整体来看这个世界还是人才不够的,而且好的人才的价值比过去还要高;如果你是人才,不仅绝对不会失业,还到处抢着要。
 
问:专业工作者或经理人可以从金融海啸中学到什么?
 
答:要学到未来变化是很大的,绝对不能认为它不变或变化很小。另外,经济安全与危机意识是必备的。经济安全还包括能力安全,要让自己一直跑在前面,不要落在后面。
 
  很多人听不进去,因为他们根深柢固认为工作是痛苦的,休闲是快乐的。我认为这是绝大的错误。你钻进工作中,那种知识的满足跟喜悦,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,才是真正的快乐。玩就快乐吗?不见得喔。玩是你要付钱给人家,工作是人家付钱给你,你又很快乐,而且获得愈多,表现愈好,给我的钱愈多,何乐而不为?
 
问:你不断强调思考的重要,你思考时,有特殊的程序吗?
 
答:我无时无地不在思考,脑筋不动就浑身不对劲。因为思考是不分场所的,我连走路也在想事情。假如想出东西,那就很高兴了。年轻时,我对我的主管,或公司做法,有时不是很认同。但是我心里会想:「我只有两年工作经验,人家是我的三倍,其中必有道理。」我就照做,有时候会问,有时候就持续当作一个议题,随时找答案,很可能五年以后才找到答案。养成习惯后,现在留在我脑中还有很多悬案(笑)。
 
  我认为领导就是要观念领导,所以我自己体悟到什么,我就讲给部属听。2000年以后,因为干部太多,我开始正式上课,再把上课内容写成文章。一个人要观念正确,才能有效率的工作。金融海啸发生后,不少企业出状况,倒是解答我很多悬案。
 
问:为什么?
 
答:我相信,全世界的事物都是成常态分配,大部份是落在中间,特别好或特别不好的相对少。常态分配跟我们讲的中庸之道是契合的。站在稳健的角度,我们只要落在中间就好,不需要在两边,因为很outstanding的这边,毕竟是例外,有时候甚至得靠运气,所以不要去想这个。就经营企业来讲,尽力做就对了,不一定非要第一。为了做第一去冒险,可能会变成第十。我只要持续努力,可以从第三变第二,从第二变第一,不是很稳吗?想去树梢摘最漂亮的果子,可能会跌倒,这也是我讲的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
 
问:不管是稳定或稳健,能不能为它下个定义?
 
答:你踏的每一步,把握度都很高。它的风险是你轻易可以承担的。比方说,我有七成把握,三成会失败,而且失败以后不伤筋骨,这样可以做。
 
  有些事情是你有九成把握,但那10%一旦发生,你承担不起,这样不能做。反过来说,这件事情九成会失败,但承担得起,就可以做。过去媒体说我很开创、敢突破,表面上看起来我很冒险犯难,其实每一步我都知道企业能不能承担得起,而且是轻易承担,不会伤到筋骨。
 
问:当读者要吸取你的观念时,你会建议他们怎么使用?
 
答:关于管理的书籍有三类,第一类是教科书,非常理论,都是专有名词;第二类是管理大师写的书,很多例子都是国外或大公司的例子,对本地的读者有距离感;我写的联强EMBA文章算第三类,题目都很小,就在每个人的周遭,很贴近职场。所以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,它是最接近、最能转化使用的。这是我当初题目愈写愈小,愈来愈贴近员工的原因,其实是每个人工作中都会碰到的经验,只是过去发生时,自己不见得感觉到。因此,要努力思考在工作经验中相对应的场景,然后去模拟使用看看。那你就会真正把观念跟实务连结在一起。一方面,这会使你对观念理解更深入,二方面,它会融入你的脑海,达到内化。这样,你以后随手就能应用这些观念,帮助自己职涯的发展。这是最重要的关键。

 

 

回到顶部

订阅联强EMBA

 

微信订阅号

 

文章转载规范

须註明「作者杜书伍为联强国际集团总裁」

须註明选自「联强EMBA」

需依原內容(含標题)据实转载,不得擅自修改、增刪、自为重组

仅限於非营利使用

若有文章转载及授权相关问题,请与我们联络synnexhr@synnex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