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杜书伍 (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)
每个观念、政策、理念,背后都有其精神、道理。我们不管在生活上或工作上,都会有很多不同型态的这类事理存在;这是企业、行业、社会,经由经验累积而淬炼出来的结晶,也是推动进步提升的主要轴线。
虽然这些观念、政策不一定百分百正确,也会有些争论;但是如果不先「接受」就反射性的排斥,就不会投入时间去理解,形成真正的「认知」,也不会经由实务的体会,而正确判断是否「认同」。更不可能形成「因认同而持续投入」,而产生有效益有收获的结果。
在实务上,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因本能叛逆,而习惯性排斥反对。也有因不愿改变,或是因为影响其既得利益;在没有深入理解下,以「不认同」当借口,来反对新观念、新政策。
假如有深入理解体会而「不认同」,就会说出非常清晰且很具说服力的「不认同的道理」,而形成「建设性的讨论」。而不是简单的一句「不认同」,或者在内心上以「不认同」做为「不作为、做不好的理由」来自我开脱。
新的事物,假如能经由「接受、理解、认知、体会、认同、执行、产生结果、享受结果」等过程,才是促成进步提升的步骤。当然,也会因理解体会后确定「不认同」而排拒,这就是真正理性的「判断与选择」。
每个人面对各种观念、政策、制度,进入「接受、理解、认知、体会、认同、执行、产生结果、享受结果」这样过程的比例,以及经历这样过程的质量,有极大的差异。而这也是长期下来产生人的差异、能力差异、职位差异、成就差异、薪酬差异……的关键因素。
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!怎么耕耘怎么收获。不辨内涵而反射性不认同,影响的只是个人;而好的观念、政策依然协助那些肯认真理解的人,不断提升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