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把「手段」当「目的」

作者:杜书伍(联强国际集团总裁)

 

  在求学过程中,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,父母也经常会加以督促、要求。我们都知道,考试、父母的要求,都只是一种「手段」,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好的学习成果、学得有用的知识。但是,求学一、二十年间,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「误把手段当目的」的情形,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、为了父母。于是学校有考试、父母有要求才念书,否则就荒废课业,甚至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。

 

  如今再来回想,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「考试是手段、好的学习成果才是目的」,以及「读书是为自己,而不是为父母」的道理。但是,在我们日常工作中,「误把手段当目的」的情形难道不是到处存在、屡见不鲜吗?

 

  以业务经营管理而言,主管会透过检核各项KPI指针数字来进行管理,建立KPI是帮助业务人员达成业绩目标的「手段」,其真正目的,是要达到整体通路经营的稳健与业绩的提升。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,而利用各种方法把数字「做」得漂亮,看到数字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,却只想掩饰、合理化,则不仅无法达到稳健经营、提升业绩的效果,反而可能隐藏问题,产生危害。

 

  再以产品的营销而言,产品经理也必须利用各种管道营销产品,甚至采取促销手法,这些做法同样是手段,其目的是让客户充分了解产品的特色而产生购买动机;或是对还在犹豫的客户,增强其购买意愿,而最终目的则是整体销售业绩的提升。如果误把手段当目的,只强调自己规划了多少种促销,或是在网站写了多少篇文章,却不问促销是否切中客户购买考虑上的关键点,或是网站内容的表达是否足以产生正面效果,那么,投入再多资源亦属枉然。

 

 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,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还存在于许多细微之处,例如,沟通。与他人沟通的目的,是要对方充分了解事情的精神与本质,使其准确判断该如何提供协助、配合;至于口头说明、发电子邮件等等,都只是手段、方法。如果清楚认知目的所在,为了把事情做好,则在沟通的技巧、用语便会特别注意,也会有沟通的耐心;可是,却常有人误把手段当目的,以为「我已经说了」、「我已经发e-mail了」就表示达到了目的,却未注意对方是否掌握到事情的重点、是否确实配合,于是效果不彰、未能成事。

 

  其实,无论是公司的各种运作制度与规定,或是主管平时的要求、指示,都只是手段、方法。其最终目的在确保公司整体营运质量与绩效的提升,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,并且长期稳定成长与发展;同时,透过各种要求,也藉以达到训练员工,提升员工专业化能力的目的。

 

  如果未能清楚地分辨手段与目的,而陷入应付了事的态度,表面上符合了规定、要求,但是却未产生真正的效果,业绩无法成长、个人能力也未能提升。我们在职场上可以普遍看到,在一段时日之后,有些人的能力可以有显著的成长,但也有人在原地踏步,最后因为无法跟上组织成长脚步而被淘汰,产生这么大差异的关键之一,便在于是否能够随时清楚分辨何为手段、何为目的。

回到顶部

订阅联强EMBA

 

微信订阅号

 

文章转载规范

须註明「作者杜书伍为联强国际集团总裁」

须註明选自「联强EMBA」

需依原內容(含標题)据实转载,不得擅自修改、增刪、自为重组

仅限於非营利使用

若有文章转载及授权相关问题,请与我们联络synnexhr@synnex.com.tw